专门依靠专利诉讼牟利的“专利流氓(patent trolls)”或许又将迎来噩梦。近日,美国多家科技型企业敦促国会尽快通过一项专利改革法案,以遏制“专利流氓”所导致的专利诉讼泛滥。
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专利流氓”虽然提升了企业对于专利价值的重视程度,但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专利流氓”可能会提起更多的专利诉讼,这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还将破坏正常的知识产权环境,影响专利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专家建议,企业可以采取抱团的方式,积极面对专利诉讼。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大与专利管理公司的合作力度,加强专利预警,避免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打击专利流氓
从多家企业的轮番声讨到奥巴马的下令严打,一时间,“专利流氓”成为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据了解,“专利流氓”最早起源于美国,其本身并不制造专利产品或者提供专利服务,而是通过收购大量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并通过发动专利诉讼赚取巨额利润。身处“专利流氓”的“发源地”,美国企业深受其害。据统计,2011年,在美国针对2150家公司发起的5842项专利诉讼中,有很大一部分专利诉讼的原告是“专利流氓”。为此,被指控专利侵权的美国企业支付了290亿美元赔偿金或者和解金,而6年前美国企业为此支付的金额只有70亿美元。
“‘专利流氓’的主要工作是搜寻侵犯其专利权的高科技公司,并向其提起专利诉讼,借此牟取暴利。”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专利流氓”在美国提起的专利诉讼数量逐年增多,极大影响了专利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专利诉讼可以为其带来巨额的经济赔偿,这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在陶鑫良看来,“专利流氓”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专利流氓”通过专利授权或专利诉讼可以获得不菲的专利许可费或赔偿金,而创新发明人只能获得很少的回报,这也导致知识产权成为“遏制创新与阻碍传播”的工具,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专利流氓”会阻碍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专利流氓”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实力较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自身实力薄弱,为缴付高额的赔偿金,企业的创新发展可能陷入停滞。
“企业为应对‘专利流氓’的专利诉讼,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以认定专利权是否有效,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永久禁令的风险。”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家董美根向记者介绍,除此之外,“专利流氓”还会给社会带来“正面影响”,比如促使企业提升对专利价值的重视程度,加强技术创新,并提高专利质量和专利的商业化运营程度。
做好专利预警
事实上,美国为打击“专利流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董美根向记者介绍,在司法方面,如果法院认定专利诉讼是恶意诉讼,将由原告支付被告的律师代理费;在行政执法方面,美国为了保护中小型企业的权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要求专利权人必须在美国有实体企业,没有实体企业的机构提起的专利诉讼,法院不予受理;在立法方面,美国国会和各个州都有多份遏制“专利流氓”泛滥的议案,但由于“专利流氓”索取专利许可使用费和赔偿金的做法符合专利诉讼的规则,虽然大部分企业对制裁“专利流氓”的呼声很高,但相关立法最终“落地”的可能性不大。
“为了约束和制裁‘专利流氓’泛滥,今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5项行政措施以及7项立法修改建议。”陶鑫良表示,美国政府出台的制裁措施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是未知数,但其在对付“专利流氓”方面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值得其它国家学习和借鉴。
对于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专利流氓”发起的专利诉讼,董美根建议,企业应该采取抱团的形式,共同应对专利诉讼。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与“专利镖局”“反专利投机者公司”等专利管理公司合作,做好专利预警工作。
虽然“专利流氓”还未在中国发起大规模的专利诉讼,但其触角已经延伸到了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批类似于“专利流氓”“商标螳螂”“版权地痞”的机构,它们在国内大量收购知识产权,伺机发起诉讼牟利。对此,陶鑫良建议,国内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董美根则建议,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应该尽快落实科研成果的归属,加大专利转让中的审查力度,避免落入专利流氓布下的“陷阱”。(知识产权报 记者 冯飞)